中国古代就有立功立德立言“三不朽”之说,但从知识分子尤其是从事人文学科学的知识分子来说,立言不朽是他们终极的追求目标,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白居易。
白居易晚年有个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将自己的诗集传递下去。在这方面,他经历了盼子,传女,藏佛堂的三部曲。他一直盼望有个儿子,但50多岁还未如愿,自怨自艾命运不济:“由来才命相者相磨折,天遣无儿欲怨谁?”58岁生一子,喜有传人。未料,过了两年,其子夭折,愿望破灭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把传诗的希望寄托于女儿,但他又想到,依靠血缘关系固然不失为良策,然而,这还是不完全可靠:“子孙非我有,委蜕而已矣,有如蚕造丝,又似花生子。子结花暗凋,茧成蚕老死。”于是他想到了佛堂的藏经楼,那才是最牢靠的地方,子孙或可灭绝,佛堂可长续下去。
因此,他的诗文除藏于孙谈童阁、侄儿龟郎两处外,还有四处皆佛寺:东都圣善寺、庐山东林寺、苏州南禅院千佛堂、龙门香山寺。
白氏何尝不想“立功”,但是自认功名与他无缘:“所恨林烟阁,不得画功名。”他又何尝不想"立德",但是排斥他的权贵宦官诬他不孝:母亲看花坠井,他作《赏花》诗,因此被贬为江州司马。他曾想禅,“通学小中大乘法”,遁入空门,但未成功。最后,他选择了他认为可以不朽的诗,认为生命永久,在于“知音”永久。
(兴源公司 史玉栓)